震災危險不分國界,防震商機該如何走向國際?

震災危險不分國界,防震商機該如何走向國際?
解析衛波科技如何參與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委託商研院執行的「新南向市場創新行銷計畫」串接國際

臺灣身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所以民眾對腳底下的這頭「地牛」的經常性翻身,或許早就司空見慣,但每次地震仍讓人餘悸猶存。如果地震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自然意外,如何把傷害和影響降到最低、找到預防勝於救災的方式,是迫切的轉機。衛波科技的MIT 地震預警系統,正是地震突發前最具時效的吹哨者。

執行長林沛暘是衛波科技的靈魂人物,他非常自信於團隊所研發的AI 地震預警系統,資料庫累積臺灣三十多萬筆的地震資料,經過大數據比對運算,只要測得震波的前三秒,便能預測地震級數,不必如氣象局大規模、大範圍的基礎建設,只要將地震儀等量置放在社區或廠房,便會自行偵測地震震波並提早做出預警,平均能夠替民眾與企業爭取十多秒的預警時間。千萬別小看這黃金十秒,這足以拯救人的性命,也讓高科技產業省下幾千萬的損失!

不過林執行長也坦言,預警時間秒數還要看所在地位置與震源的距離,以臺灣的地理條件設限,即使遠在震源百公里之外,還是能有五秒以上的警示時間。震度誤差正負一級,高達98%的預測率,衛波科技無形中保護了這塊土地上眾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堪稱臺灣值得在國際間驕傲的技術。

目標防震外交:震災危害不分國界

無政治性、低商業性,無國界差別,地震預警系統可以成為臺灣之光!如果能夠技術輸出至外國,這何嘗不是另類的「宣揚國威」與「務實外交」呢?在新南向政策的引領下,衛波科技前進東南亞第一站就選定了號稱「千島之國」的印尼,卻也遭遇到不小的挑戰。

擁有眾多火山,震災頻傳的印尼,政府在面對地震來襲時顯得力有未逮,國土雖幅員廣大,卻因是由眾多島嶼構成而頗為分散,導致國家不易建構全面性的警報系統。如果想要讓當地民間業者自行增設地震防災系統,就必須經印尼氣候氣象地球科學局(BMKG)認同,甚至被導入應用,才能提升當地業者使用公司系統產品的意願。但要敲開BMKG 的大門,對衛波科技來說,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林沛暘感嘆:「如果是一般民間企業,真的很不容易跟當地政府機關接上線,這也在國際市場拓展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商研院串接,共創政商三贏局面

「剛開始,我不知道怎麼跟他們(印尼)聯繫,沒有系統,也沒有整合!但透過商研院串接印尼官方單位,找到其他臺灣廠商平行整合,讓我們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形成臺灣隊的態勢。」林沛暘繼續說道:「我們透過商研院的牽線與BMKG 合作,以便取得印尼當地的地震數據資料,進行地震預警系統概念驗證(POC)作業,與BMKG 的合作關係,讓我們更容易接洽當地具合作潛力的業者,創造三贏的局面,一般企業如果以自身的力量,是很難達成的。」

林沛暘更提到,假如沒有商研院,他們也無從得知,印尼政府的採購法系統規範與相關單位的對應窗口,特別是採購法裡規定了一定的國產比例。林沛暘認為,這恰好是臺灣產業打合作戰的機會。也因為商研院,衛波科技得以慢慢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作業流程與合作方式,更避免了試探與實驗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沒有商研院居中協助,可能五年、十年過去了,仍在原地空轉。

「商研院真的給予很大的幫助,讓我們知道不同國家的不同制度、方式、路徑,還有人的窗口。」林沛暘表示感謝。在商研院的協助之下,衛波科技在印尼不僅找到POC 的合作單位,也接洽到當地許多具有合作意願的經銷代理商,讓公司在印尼不僅有很好的開始,也奠定站穩腳跟的基礎。

「未來我們想去菲律賓!」林沛暘信誓旦旦的說,當然,依然需要商研院這個重要的戰友,結伴同行。

#你的新南友 #地震 #防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