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全生態系, 菲律賓積極發展防災產業

打造安全生態系, 菲律賓積極發展防災產業

菲律賓是由7,641 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型國家,由於同樣座落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又是位處熱帶地區,因此與台灣面臨到的天然災害十分相似,包括地震、颱風、洪水等等,這些都是經常侵襲菲律賓的災害類型,造成了許多生命或是經濟上的損失。有鑑於此,菲律賓政府正積極發展防災產業,希望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菲律賓災害現況概述

菲律賓面對諸多的天然災害,根據官方統計,每年光是天災所造成的損失就高達90 億美元。這些天災發生的原因,是受菲律賓的地理環境所造成,眾所周知,熱帶地區的海洋容易發生熱帶低壓造成颱風,但菲律賓卻不像臺灣擁有中央山脈破壞颱風結構,因此往往造成諸多損失。此外,菲律賓與臺灣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全國有200 多座火山,地震也相當頻繁,人民經常能感覺到地牛翻身,然而地震往往是最難預測、也是最難以躲避的自然災害,往往造成經濟上甚至是生命上的損失。

除了天災之外還有人禍,火災也是菲律賓非常嚴重的災害,時常釀成巨大損失。根據官方統計,每年菲律賓境內都會發生超過1.5 萬起火災,並造成超過900 萬美元的損失,帶走250 條以上的人命。如此嚴重的數據,讓政府不得不重視建物消防安全與各地的消防能量。在未來,隨著經濟逐漸發展,菲律賓人口也將愈來愈集中於都市,因此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試圖降低各種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並試圖發展防災產業,強化人民的居住與生活安全。

圖示-01

當前防災政策與應對方向

面對這些天災與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菲律賓政府為此制定了《國家減災與管理計畫》,該計畫的核心宗旨,就是要降低各種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整個國家無論是都市發展或是各式基礎設施規劃,都會參照這份計畫進行規劃。這份計畫的主要內容分為四大面向,分別是災害預防、災害準備、災害應變與災後復原。在前三個面向當中都不約而同指出,建築物在對抗災害的過程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透過強化建築物面對災害的能力,可以成為降低損失的有效途徑。

從計畫中可看到,為了強化建築物對抗災害的能力,主要由三個方向下手,分別是建物本身對抗災害的能力、災害預警的能力,以及面對災害當下的應變能力。建物本身對抗災害的能力,可以透過引入新式建材、工法等等,去強化對於各種災害的耐受度;災害預警的部分則仰賴導入感測器與警報系統,針對不同災害在發生前或發生當下立即示警;災害應變則是強調建物中應具備有減災處理的系統設備,或是協助疏散與導引。

在官方所制定的規範帶動下,不難看出菲律賓正在積極發展防災相關產業,對於各式應對災害的系統與產品需求都日益提升,而這些需求,臺灣各式防災系統與產品可不能錯過。

防災

建立防災安全生態系

由於臺灣在面臨諸多類型的災害,包括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等,以及人為災害如火災等,因此已經具備相關防治能量,也有許多先進技術、系統或產品,因此對於與臺灣面臨相同災害類型的菲律賓,自然也可以推動「防災生態系」,透過各式軟硬整合的技術與系統,提出面對各種不同災害的解決方案,更能賦予各式建築物,包括商辦、工廠、住宅及周邊使用場景,提供災害預警、應變等能力,讓人民得以透過強化建物來降低災害損失,達到安全的目標。

由臺灣防災產業經驗所組成的防災生態系,是由諸多面向所構成,就橫斷面上來說,可分為震災、火災、風災/水災三類別,當中又可再細分為災前的抗災準備、災害發生當下的災害預警、災難發生時的災害應變,其中各自有相對應的產品、系統與技術。

在災前的建物抗災,臺灣於地震方面已經有許多心得,包括各式的制震設施,如阻尼器或是隔震設備等等,都可以做為有效的緩衝,為建築物降低地震波所造成的損害;或是透過特有的鋼筋綑綁工法,強化建物的耐震程度,就可以抵禦更強的地震襲擊。面對火災,臺灣更是有各式的新產品來對抗火災,針對火災當中的火,有許多防火建材與防火門可以應用在室內裝修,有效減緩火勢蔓延的速度,或是透過防火門創造出安全區等待救援;針對火災所產生的煙,則有遮煙的簾幕或是排煙的天窗,降低在火場內吸入過多濃煙而窒息的可能。風災或洪水方面,則可以透過防風的捲門與氣密窗,防止颱風破壞建物,更有許多防洪工程能夠為即將到來的洪水進行預防。透過這些方案的導入,將可為菲律賓建物面對災害的正面抵抗力進行強化,保障人身安全。

p-42-firefighter

在災難即將發生或是發生的當下,若有預警設備的示警,可以為建物內的人爭取黃金逃生時間,因此不可忽視預警設備對防災生態系的重要性。臺灣因利用AI、IoT 等技術,加上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已經開發出許多品質、技術優良的系統。就火災而言,利用各種不同的偵測器,包括偵煙、熱感應、熱成像等硬體設備,整合AI 的判斷,臺灣開發出許多不同的火警偵測系統,應用在各式不同場景。就地震方面,也有整合地震波感測,並透過AI 演算,在地震來臨前就預先計算強度與抵達時間,除了能讓一般建物內的民眾先行準備疏散,也可以讓大眾運輸工具或工廠在地震來臨前預先停機,減低傷害。針對洪水,則須仰賴降雨測站,對即時的降雨進行觀測,並模擬洪水來臨的時間,對此進行預報。

災難發生時,則需要進行災害的應變與疏散。就應變方面,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對電梯、瓦斯閥等設備進行整合,可以開發許多後端應用,在收到災害的示警後,可以讓電梯馬上停靠最近樓層,或是自動切斷瓦斯供應,這些舉措都能降低後續可能產生的二次危害。針對火災更可直接讓建物內安裝的灑水系統、泡沫滅火等系統進行滅火,消除災害。除了應變外,災難發生時另一大重點是疏散與救援。疏散方面,有業者已經開發出動態導引系統,可以避開災害發生位置並計算最佳逃生路徑,透過指示牌加以指引;救援方面,則是可以透過室內3D 建模的中央管理系統,即時監測建物內各式狀況,若災害發生也能及時將建物內部狀況資訊提供給救援單位,搶救建物內的寶貴生命。

俗語有云:「天災無情。」面對天災,人類往往是脆弱無力的,為了擁有更安全的生活,為了保護珍貴的性命,大家都積極走向防災之路,臺灣因為擁有更好的技術,走在科技的前端,在防災的路上較為領先。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整合各式各樣先進的技術,給擁有同樣需求的菲律賓一個完整的防災生態系,讓各種場所包含商辦、工廠、住宅、醫院、公共場所等,都能夠達到安全的目標,讓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