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淨零,從落實低碳永續家園做起

呼應淨零,從落實低碳永續家園做起

減碳行動不僅是政府、企業責任,拯救地球免於暖化更亟欲公民參與,以激勵方式喚醒民眾低碳生活意識,比負向政策更能帶來政策外溢效果,「碳普惠生態圈」就是試圖建立民眾減碳生活的有機環境,讓減碳行動能生生不息的實踐下去。

人類生活很習慣現代化帶來的各種便利,但如果要扭轉氣候暖化,人類需要捨棄某些便利,就算要付出額外生活成本也在所不惜。當所有民眾了解,每個日常小選擇,其實足以影響整個地球,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有義務也有責任,即時採取行動,讓地球成為人類可永續居住的地方。民眾不但會自發性施行低碳生活,並會進一步要求政府做得更多,唯有如此才有可能
達成淨零目標。

日前國發會提出2050 淨零碳排路徑,將淨零碳排列為國家重要的施政方向,但目前不論是在國會,或是在民嘴的討論中,主要是聚焦在交通建設、產業轉型以及能源轉型方面等「硬」主題,學者、專家關注的焦點,也更多放在政府的氣候法制以及如何制定碳定價機制。雖然這都是淨零碳排很重要的議題,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太過遙遠,覺得「這些都是政府和企業的事」。但實際上,要遏止氣候繼續惡化,是所有人都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改變價值、改變生活型態才有可能達成淨零排放、拯救地球的限時任務。沒有公民參與的淨零碳排路徑,其實是少了重要的靈魂。

檢視政府規劃政策中,目前沒有民眾參與的具體方案,也看不到政府認為促使民眾參與是件很迫切的事。根據國發會所提政策,雖然將「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列為四大基礎的其中兩項,但細究內容,目前的規劃上僅可看到:透過全民對話,凝聚對「2050 淨零排放」的共識、激發大眾共同思考「淨零生活」多元做法,似乎政府對於「民眾參與」還是界定在早期的「共識凝聚」階段。但面對刻不如緩的地球氣候變遷課題,我們現在就應該開始行動。

如何在生活中落實減碳行動?

為達成減碳目標,一般政府會採取課徵碳稅、碳費,以使用者付費的方式,增加民眾碳排成本,或立法採取限制措施,違者受處罰等負向方式,第一時間很難讓民眾感到認同,或是自願性的配合。這種不愉快的經驗,也可能成為政策推動的阻礙。政府2018 年公布一次性塑膠減用時程表:2020 內用禁用、2025 以價制量限用、2030 全面禁用,但在2019 年光是限用吸管,就引起「珍珠奶茶之亂」,輿論一片譁然,民眾對於突然的限用一時無法適應,最後折衷方案是店家也能採用可分解材質的吸管,雖然一次性吸管使用至今仍存在生活中,但民眾透過政策溝通的過程,也慢慢認識到個人減少使用一次性吸管對環境的重要。因此,如何讓民眾樂意配合政府政策施行,喚起民眾施行低碳行動的重要,會是淨零碳排路徑成功
的關鍵因素。

在國際的經驗中,會發現一些創新且有啟發性的案例。例如「碳足跡信用卡」,瑞典新創科技公司Doconomy 與萬事達卡合作推出「Do Black」碳排信用卡,以「碳足跡」做為信用額度,當消費者當月刷卡消費超過該國每月人均碳排量時,信用卡就會被凍結,但消費者也可以額外購買碳減量額度(碳權的一種),來抵免消費行為所造成的碳排放。而後Doconomy科技公司發展出計算個人碳足跡的「奧蘭指數」(Aland Index) 運算技術,相當成功迅速普及世界,目前已有超過25 家金融機構與其合作,全球用戶數逾5 億,也在2022 年被引入臺灣。

還有「氣候超市」以碳計價,同樣也是瑞典的案例。瑞典知名食品業者菲力斯(Felix),在首都斯德哥爾摩開辦全球第一家「氣候超市」,所有的商品都貼上自家的「低碳足跡」標章,且商品依排碳量標價,排碳量愈高價格愈貴。菲力斯食品推廣以「排碳幣值」的概念進行消費,並鼓勵人們在購物的當下就立刻實行減碳行動,建議每人遵守每週18.9 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 的消費原則。

此外「螞蟻森林」則是提倡在沙漠種出一片森林。支付寶的生態保護計畫,使用者有「使用線上交易服務」或「乘搭大眾交通工具」等低碳行為,就可在支付寶中獲得虛擬「綠色能量」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可虛擬種樹,同時螞蟻集團會在現實中,真的幫助使用者種植一棵樹。截至2020 年5 月,有5.5 億用戶參與螞蟻森林計畫,種出2.23 億棵樹,使內蒙古
庫布齊沙漠長出一片森林。

中國政府對於低碳推動相當積極,2015 廣東政府提出「碳普惠制」概念,對個人、家庭、微型企業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的量化和賦予價值,並建立起商業參與的減碳模式。之後許多地方政府也紛紛跟進,發展出許多生活減碳的App,幫助民眾進一步採取減碳措施,並可以因為減碳活動而獲得獎勵及回饋。中國各地方政府案例包括,武漢碳寶包、成都碳惠天府、廣東碳普惠、深圳低碳星球等,都是以同樣概念的實踐計畫。

碳普惠制度的執行也仰賴碳普惠生態圈的建立,藉由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以及民眾的參與,形成一個互惠的模式,讓減碳不再只是付出成本,而是一個正向的循環。碳普惠的概念是藉由政府「推一把」的動力,讓減碳行動能慢慢地落實在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什麼是碳普惠生態圈?

「碳普惠」是激勵民眾與微型企業參與減碳行動的機制。將個人或微型企業的減碳行為、行動,透過碳普惠平台機制,轉化為個人的碳積分/碳資產,透過碳積分的累積可兌換商品、服務,或其他的激勵機制( 如委託種樹、認證),讓民眾的減碳行為能有正向回饋,促使民眾改變價值,付諸實際的減碳行動。碳積分應該要根據減碳的成果,透過科學化的計算反映在積分的權重上,像是民眾去店家用餐,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一次性餐具在生產、製造、運送甚至是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碳足跡也可以被節省下來,透過手機App 記錄這些行為,在經由資料庫的數據運算轉換為碳積分,碳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就可以獲得激勵或獎賞。

碳普惠生態圈的運作模式
首先是界定減碳行為和場景,生活中的低碳行為是可以被蒐集、紀錄的。在政府認證的低碳商家消費、購買低碳認證商品、購賣二手衣服及物品、使用共享服務等。接著是蒐集減碳行為數據並轉換成碳積分,每一個減碳行為,透過資料庫的比對及推估換算成碳積分,然後再透過行動載具或綁定電子票證方式歸戶。結合公益、商業資源建立激勵及回饋機制,碳積分可以兌商城購物金、大眾工具加值金、文創小禮物、虛擬寶物或是委託公益單位幫你種一顆樹,就是讓民眾的減碳成果可以轉換成正向激勵,讓民眾保有持續行動的動力。

碳普惠生態圈參與者
碳普惠生態圈的建立,需要由政府來制定規則,但並不是要政府獨力完成,重要的是體系協作,街邊店、電商、新創企業、社會企業、銀行及郵局,一切提供民眾生活服務的角色都可以被納入這個生態圈中。民眾生活的「碳足跡」,也就是民眾的生活大數據,在完整的個資保護前提下,碳足跡大數據也能發展出更多解決民眾生活的新科技,帶來民眾、企業互利的循環。

減碳新科技
碳積分的資產性質,非常適合與區塊鏈或NFT 結合,透過區塊鏈的技術,不但可讓民眾的減碳過程有跡可循,更可以讓碳積分以另一種形式的資產被保存,甚至應用於新的商業模式,待未來臺灣碳交易機制確立後,透過新創模式民眾也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參與碳交易。

用實際行動,阻止地球暖化

早在2008 年,政府就提出「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至今已逾10 年,雖然民眾對於減碳意識略有提升,但與地球暖化速度相比,則仍是杯水車薪。減碳不會自己發生,需要全體人民一起動起來,在生活中有意識的降低生活排碳,當每一個人都將減碳視為地球公民的重要責任時,才有可能解除地球的暖化危機。其中政府更是扮演重要的推動角色,不
論在教育扎根,或是提出激勵式政策,讓民眾更有參與誘因,並建立「減碳新創」產業發展環境,形塑全民減碳氛圍,讓減碳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及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