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賽道開通!我們準備好了嗎?

綠色新賽道開通!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文從位居氣候變遷領導地位的歐盟談起,並借鏡國際能源署(IEA)提出的全球實現淨零排放路徑圖與全球能源轉型的隱憂,進一步檢視臺灣的2050 淨零排放路徑。

氣候變遷,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關於「碳中和」(Carbon Neutral) 的討論浮上國際檯面。雖然2020 年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暫時下降,但隨著疫情趨緩與經濟復甦,碳排放量預計反彈,讓全球再度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艱難挑戰。世界各國皆處於同一個地球,面對氣候變遷議題責無旁貸,各國之間除了達成共識,更應在氣候變遷此議題上,排除私益,共同達成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

世界與歐盟動態

2021 年11 月, 英國格拉斯科舉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 屆締約方大會」(COP26),奠基於2015 年《巴黎協定》並予以強化,締約國針對2050 年全球二氧化碳淨零排放,以及控制全球平均溫度不超過攝氏1.5 度,達成共識。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
為實現2050 淨零排放總目標,首先要從全球碳排大戶開始著手減排。碳排大戶指的是電力、交通運輸、建築物與工業等相關能源生產、運輸與消費部門。全球淨零排放的重點,以清潔能源技術、能源產業相關部門的減碳為起點,進而擴展至綠色供應鏈、公民低碳消費,以及碳交易市場與綠色金融等各面向積極發展,涉及層面甚廣,並形塑出嶄新的國際綠色新秩序。從現在開始,全球綠色新賽道已經開通。

以氣候變遷議題創造國際新秩序
歐盟除了替成員國達成2050 淨零排放並創造能源轉型的全新賽道,同時也建立嶄新的國際秩序。淨零排放實施成果斐然的歐盟,在國際事務取得更多話語權。過去致力於能源轉型,發展創新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力)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發電,如今歐盟迎來清潔能源新紀元,不僅反應於碳交易市場的高碳定價,更擴大了淨零排放的公民參與,並朝向各行業與生活層面進一步落實。歐盟對於氣候變遷的倡議與具體做法,不僅成為各國標竿,也是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領導者。

歐洲綠色政綱帶來新挑戰
歷經《京都議定書》、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挫折,歐盟認為全球為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無法單靠多邊協商,於是在2019 年底,提出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主要目標為歐盟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1990 年基準,降低至少55%,可視為歐盟為淨零排放設定的最新路徑圖。2020 年起歐盟執委會陸續提出歐洲《綠色政綱》相關法案,並強調進一步落實。

其中有兩項重要法案值得關注:第一,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主要為降低碳排放配額總量的相關修訂,涉及到交通運輸行業( 如航空業、海運業) 與建築行業;第二,為防止歐盟境內產業「碳洩漏」,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3 年起初期實施將針對歐盟進口的鋼鐵、水泥、鋁、肥料與電力等產品需申報碳排放量,之後將徵收碳關稅,旨在平衡歐盟境內產品與進口產品之間的碳定價。

臺灣未來出口歐盟面臨的衝擊
歐洲《綠色政綱》法案修訂與提出,足見歐盟做為全球重要經濟體與市場,對氣候變遷政策做法,將進一步對全球經貿產生牽一髮動全身的影響。為因應未來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法案逐步擴大行業範疇實施,我國政府須及早因應企業出口至歐盟的碳定價。歐盟實施碳關稅,給其他國家帶來綠色保護主義,美、日等國未來若效法歐盟做法,對臺灣出口企業將產生巨大衝擊。因此,政府應及早輔導出口企業符合「綠色企業」體質,進而打入全球綠色供應鏈,進入氣候變遷的綠色新經濟賽道。

new-coal-powered-plant-in-eemshaven-2021-08-26-16-38-15-utc2 (1)

全球能源轉型願景與隱憂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 屆締約方大會(COP26) 有197 國與會,140 多國承諾淨零排放目標。該如何進一步促成全球達成目標?提出具體可行的淨零排放路徑圖是一種方法。IEA 指出,能源部門( 電力、交通運輸、建築物、工業等) 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四分之三,是影響氣候變遷的關鍵。為使各國決策者有所依據,故諮詢數十位歐美、日韓等政府能源部門與相關智庫機構代表,提出「全球能源部門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圖」,提示共計400 多項里程碑,為全球的淨零排放具體描繪可視化與階段性目標,以期驅動全球能源快速轉型。

全球淨零排放路徑圖
IEA 版路徑圖以「不考慮能源部門以外的碳排放抵消、較少依賴碳排放技術」為前提,以「技術上最可行、成本效益最高、社會上最能接受」切入,同時指出:各國經濟發展起跑點並不相同,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仍須考慮公正原則。例如:發達經濟體必須先於發達中經濟體與新興市場,早一步達成淨零排放,並協助後者實現目標。茲將重點整理如下:

ㄧ 、根據IEA 路徑圖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全球電力70% 需來自太陽能光電、風力等可再生能源,完成76 億噸「碳捕捉」、超過85%建築物「零碳就緒」與超過90% 重工業生產為「低排放生產」。

二、IEA 認為2020 年起10 年內,除了停止缺乏減排措施化石燃料的新廠擴張,擴大清潔高效能源部署更是當務之急,因現階段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成本,已趨向平價化而相對便宜。IEA 同時呼籲,全球經濟復甦相關投資與支出須與淨零路徑一致,才能真正實現2030 年階段性目標。

三、展望2030-2050 年此階段目標,須利用更創新的清潔能源技術達成。如先進電池、低碳排燃料、技術固碳等。電氣化為能源轉型新趨勢,2020-2050 年間,電力需求將倍增,約占能源消費總量接近50%,其中用電最大增幅出現於氫燃料等低碳排燃料生產過程以及工業部門,其他如交通運輸、建築物等也會增加電力使用。為因應未來電力可能難以滿足能源需求情況,發展儲電技術、低碳排燃料,與碳捕捉技術同等重要。

四、淨零排放同時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各方面,利用助推政策擴大公民參與,舉凡供暖( 如房屋節能改造設計)、交通運輸( 如購買電動車)、城市規劃( 如綠建築) 等。IEA 指出,有55% 累積減排量與消費者的選擇息息相關,並且發達經濟體當中約有4% 累積減排量來自於消費者的行為改變,如以步行、自行車、大眾交通工具代替汽車、或放棄長途飛行等。

全球能源轉型的隱憂
雖然以2050 年為目標的淨零排放,驅動著未來10 年全球能源轉型方向,卻藏著隱憂,以下摘要IEA 提出的3 個隱憂:

一、全球的能源轉型行動,將打擊化石燃料、石油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產業。IEA 指出,油氣生產國人均年收入將從近年1800 美元降至2030 年450 美元,產油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衝擊,需及早因應調整國家整體經濟結構,開發新收入來源。

二、能源轉型需要大量關鍵礦物,如銅、鈷、錳與各種稀土,關鍵礦物市場規模10 年內(2020-2030 年) 翻漲6 倍,為礦產行業創造新機遇,也因供給趕不上急增需求,為能源市場帶來高價格波動與不穩定性,堆高能源轉型成本。

三、電氣化凸顯世界能源安全問題,順勢帶出智慧電網商機,屆時全球能源轉型需求更加依賴智慧化與數位化,用以平衡日新月異的清潔能源技術演變,電網安全性變成重要議題。

臺灣2050 淨零轉型的挑戰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 年3 月提出「2050淨零轉型」四大路徑,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對照IEA 路徑圖,能源轉型是電力,產業轉型則指交通運輸、建築物、工(商)業,生活轉型意指行為改變,社會轉型為公民參與。

負碳無法單靠碳匯
綜觀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是「減碳」與「負碳」並行的路線。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是減碳的唯一選項,只不過負碳必須要對淨零排放產生顯著貢獻,無法單靠「碳匯」,必須投入「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 技術相關研發。但相關固碳技術尚在前沿發展階段,成本過高是當前面臨的首要課題,因此對負碳路線無法過於樂觀。

電氣化為能源轉型趨勢
能源轉型以可再生能源部分取代化石燃料的「去碳電力」,以達減碳目標。另一方面,預估2050 年電力消費占比提升至50%,電氣化應在產業轉型與生活轉型發揮作用。除了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投入氫氣、生質能源等新型態可再生能源的綠電技術開發刻不容緩,同時也要配合氫能發展需要,擬制定氫能管理專法。

臺日能源合作可能
從日本政府「迎向2050 碳中和綠色解決方案」來看,日本擁有領先全球的氫能源利用、儲存、運送、製造等技術,並預計2050 年氫能源成本將低於液化天然氣,成為氫能源技術發展目標,進一步推動產業面的應用。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臺日雙邊可望就氫能源技術開發,展開更緊密的能源項目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