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理解臺灣新創出海所遭遇的挑戰,商研院團隊訪談了新創企業與加速器,以探討臺灣市場與國際形象的局限、如何強化新創團隊國際能量,以及建立新創生態系的痛點。
為了擴張市場規模,獲得更多投資,各國新創均把出海視為目標。臺灣近幾年已經有包括Appier、Gogoro 與Vpon 等成功獲得海外投資、在海外上市或攻占全球市場的指標型新創,新創前往國際市場已經不再是夢想或口號。然而,臺灣新創出海仍存在許多挑戰。
以下將透過資料彙整與蒐集,搭配訪談新創與加速器,歸納臺灣新創出海的三大挑戰,分別為:臺灣市場與國際形象的局限、新創團隊國際化能量待加強,以及新創生態系成熟尚需時間,並探討如何應對。
臺灣市場與國際形象的局限
內需市場不夠大,是新創積極尋求國際化的原因,然而這卻也造成了新創出海困難,富比世雜誌曾以「The Start Up Localization Paradox」( 新創本地化的困境) 來形容此狀況,即企業在發展產品時,需驗證產品(Proof of Concept,POC)。然而像臺灣或是其他市場較小的國家,即便在本地市場成功POC,還是會被質疑無法複製到其他更大的市場。
提供數據解決方案的Vpon 威朋大數據總經理許仄偉指出,臺灣的市場規模其實相當適合做初步的POC,但關鍵在於初步的POC 完成後,應找尋其他更大市場做下一階段的驗證。以Vpon自身的經歷來說,其主要產品「數據」需要更大的市場做應用,因此當在臺灣獲得了初步的成功後,就立即選擇日本做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市場。由此而知新創不能只把臺灣做為POC 的唯一場域,而是應該循序漸進,一步步發展,如此才有機會突破並證明產品能適用於全球市場。許仄偉也呼籲,臺灣政府可以在政府標案上,創造對新創更友善的環境,讓新創有機會透過政府案驗證產品,新創出海時也可以用政府案為背書,更容易取得海外市場與投資人的信任。
新創的產品會被質疑無法複製到其他市場,除了市場規模,也與該國的「國際形象」有關係。「The Start Up Localization Paradox」也提到,非西方世界的國家確實容易被認定為無法將本地市場的成功複製到國際市場。臺灣政府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推出了Startup Island TAIWAN 計畫,以塑造品牌形象的方式,結合包括Gogoro、Appier、KKDay 等九大Next Big 一起推廣,希望轉變臺灣原本以製造、代工產業為主的國際形象,展現臺灣新創的實績與實力。
新創團隊國際化能量待加強
臺灣新創出海的另一個挑戰在於新創團隊國際化能量不夠,而國際化能量具體可以從人才能力以及企業體質與文化兩方面探討。
臺灣的工程與技術人才相當豐沛,然而在國際行銷、國際貿易與跨國公司治理上,臺灣表現普遍不如新加坡、香港等地,主要原因就在語言能力。臺灣鄰近中國、日本、東南亞三大經濟板塊,又與美國在政治與經濟上擁有緊密關係,但語言能力不足造成了臺灣人才在國際發展的局限。來自新加坡的許仄偉也指出,臺灣人對不同文化的接受度與好奇心較少被刺激,不利於了解國際市場趨勢。能清楚地描繪出商業計畫及未來藍圖、將故事說得動人,是新創能否進一步往國際發展的關鍵,這與語言能力以及能否與不同文化溝通有關。有鑑於此,臺灣政府推出了2030 雙語國家的政策,目標在於提升臺灣國際化的實力與國際形象。而隨著外配二代成長進入職場,相信也會提升臺灣對於不同文化的接受與理解程度。
SparkLabs Taipei 創投基金暨新創加速器共同創辦人暨合夥管理人邱彥錡認為,如果新創在創立初期時沒有設定往海外發展的目標,即便在臺灣市場取得成功,但因為企業體質與文化已經成形,就會比較難調整成為適合往海外發展的模式。邱彥錡建議新創要在Day 1 便設定國際化的目標,找到適合的產品與市場,專注一致,並且從早期就引入海外的投資與人才,設定每三個月、半年、一年的推進目標。他以SparkLabs Taipei 投資加速的Just Kitchen 為例,其經營團隊擁有國際經驗,很早就引入國際投資,其可擴張與可複製的雲端廚房商業模式迅速獲得市場認同,因此順利於2021 年在加拿大上市,並持續做投資擴張的布局。許仄偉指出,Vpon 正積極推動內部創業家(intrapreneurship) 精神,為團隊注入當責的態度,搭配制度,減低人員流動,同時不斷驗證企業理念與產品精神。建立完善的企業體質與正向積極的企業文化,給予團隊激勵與夢想,企業才能走出去,而且走得遠。
臺灣新創生態系成熟尚需時間
要往海外發展,除了新創本身,還需要完整的生態系共同輔佐。新創生態系包括新創、投資方、政府、創育機構、學術機構與法人智庫、金融會計單位等。臺灣新創生態系已經略具規模,然而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完全成熟。由時代基金會支持的育成中心Garage+ 營運總監楊子慧指出,與十年前相比,企業與民間普遍對於新創這個概念已不再陌生。對於新創團隊出海,楊子慧認為由企業領頭可以達到互補的效益。Garage+曾安排臺灣大型企業與新創一起前往日本,以企業的名義吸引日本的企業與投資人前來,讓新創有機會在他們面前做展示與提案,給了新創在國際舞台露臉的機會。企業支持新創,也可以激發企業內部創新的能量,形成雙贏。
網紅平台Partipost 共同創辦人任麒叡認為,臺灣新創需要提升國際能見度,例如培養出Partipost 的新創加速器Appworks,近期積極讓臺灣與東南亞的新創彼此交流認識,進而創造商機,透過生態系建立與他國的交流機會對新創出海有實質的幫助。Vpon 所推出的Vpon Venture也是以「老新創」帶著「新新創」,除了手把手以學長姐帶學弟妹的形式共同成長,也在打造國際數據產業鍊,共同開發數據商業價值。這都是以投資做為戰略以壯大生態系的方式。
隨著新創往海外發展,相關的法規與技術也需要跟上,才可以與東南亞這類發展快速的市場做更好的結合。任麒叡以新加坡的xfers 第三方金流系統為例,xfers 解決了很多新創在東南亞的金流問題,但卻無法與臺灣本地的金流串接,這對於新創的資金調度影響甚大,成為新創快速發展的阻礙。東南亞已經有很多第三方支付的單位,其服務已經涵蓋多國,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是落後的。除了法規,任麒叡也期待Web3.0 的新創團隊可以針對此題目著手,解決這個新創往海外發展的痛點。
結語
上述臺灣新創出海的挑戰,是過程而不是結果。臺灣新創依然處於萌芽期,過程中本來就會有不盡如意、尚未到位的狀況。而一般觀察認為待這波全球性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結束後,將有更多國內外資源挹注,新創將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臺灣的新創應利用這段期間,強化自己的實力,從產品、團隊能力、企業文化、人才養成、跨國經營管理等面向持續累積,假以時日臺灣新創必定將成為國際新創圈裡不可忽視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