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徵碳稅,從購物袋下手

東南亞國家近年來多有禁塑條款,繼泰國、馬來西亞之後,新加坡預計將在2030 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執行零碳排的目標,新加坡最近正在計劃從2023 年開始,當地年營收超過1 億新幣(約新臺幣20.8 億元)的超市幾乎涵蓋當地超市門市,包括職總平價、昇菘、百美等,民眾都需要花至少5 分錢購買袋子。
在地狹人稠的新加坡,垃圾掩埋場空間預計到2035 年就會用完,因此新加坡政府正規劃禁塑條款,鼓勵民眾自備購物袋,希冀可減少垃圾總量約30%,也正在研究要將該掩埋場的塑膠垃圾進行再生利用,或是將塑膠垃圾進行高溫分解後,重新做成可用的塑膠製品或化學原料進行二次利用。
新加坡為東南亞第一個推動課徵碳稅的國家,自2019 年1 月1 日起徵收對象為每年排放2 萬5 千公噸以上之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約有50 家發電廠和大型製造商已自2019 年起繳納碳稅,因此對新加坡當地企業來說,碳稅並不陌生,但是隨著課徵碳稅的企業愈多且金額愈高,勢必會影響當地人民的消費上升,因為企業會將碳稅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星國政府預估2024 至2027 年間的碳稅收入預計超過40 億星幣,這筆收入大部分運用在投資新的低碳設備和節能解決方案。此外,為協助居民應對碳稅調漲帶來的水電費增加,星國政府將提供包括水電費折抵(U-Save)在內的減免,降低對於消費者的生活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