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衝一波!新南向處處有新機

疫後衝一波!新南向處處有新機

找尋新南向市場的出口機會
新興市場當中許多國家具有天然資源與人口紅利,由於全球化貿易的資源分配,致使新興市場國家成為原物料與工業產品的出口國。另一方面,貿易量( 進口與出口量總和) 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密切,如果從全球新興市場的區域貿易量來看亞洲新興市場,堪稱表現亮眼。亞洲新興市場可說是全球新興市場的經濟引擎,貿易促進的火車頭。雖於2020 年遭逢疫情肆虐,亞洲新興市場貿易量一度衰退,其幅度甚至高於其他新興市場,但亞洲新興市場復甦力道強勁,2021 年至2022 年期間的貿易量再度領先其他新興市場。而組成亞洲新興市場的國家,除了中國,多數為「新南向國家」。

面對亞洲新興市場強勁的復甦力道,新南向國家( 印度、東南亞等) 成為推升我國出口動能的新機遇。從新南向國家擁有豐富天然資源與人口紅利等兩項重要特性,臺灣如何找到出口機會?將是「新南向市場創新行銷計畫」切入新南向市場的關鍵點,也是臺灣與新南向國家雙邊產業合作聚焦的重要議題。

一、協助新南向國家產業升級:
原物料、環境永續、新創新南向國家天然資源豐富,是盛產各種原物料的大國,這些原物料為民生食品、生技與美妝產品製程當中不可或缺的原物料,同時他們亦面臨產業升級轉型。如:印尼盛產的魔芋、燕窩、可可、棕梠糖等,馬來西亞、泰國盛產各種草本,面臨保存技術與製程精進以提升原物料品質的產業轉型課題。

保存技術與當地氣候(濕度) 與物流(冷鏈) 的基礎建置有關;製程精進則與使用的機械設備有關;這些都是臺灣協助新南向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的商機。「原物料高值化」所需技術、設備與基礎建設,若能結合自動化、智慧化相關系統整合方案,將更能受到當地終端使用者(End User) 與買家(Buyers) 關注,其中牽涉到技術與操作等相關「教育訓練」,臺灣產業必須有相關「出口配套服務」,並據此與新南向國家形成緊密的「自動化、智慧化解決方案」生態系。

另外,由於環境永續(ESG) 引發全球關注,亦成為新南向國家各產業刻不容緩的發展目標。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以下簡稱東協) 於2021 年發布《東協氣候變遷現狀報告》(ASEAN State of Climate Change Report, 簡稱 ASCCR), 該報告基於「透明度」與「轉型」概念,制定行動進展的評估方法,以及到 2030 年和 2050 年強化淨零碳排行動的必要性。同時,泰國於2022 年APEC 發表《BCG (生物、循環、綠色) 經濟曼谷目標》(Bangkok Goals on BCG Economy),大力促進綠色循環經濟。對於我國政府刻正推動各產業為達成淨零目標的綠色解決方
案,可藉由與東協國家雙邊產業合作活動,深化環境永續商機。除人才交流活動外,以各項國際展會、議題性研討會、技術觀摩參訪團、媒體廣宣活動等,系統性置入臺灣產業對於環境永續所投注的創新研發與解決方案( 如:新能源、電動車、綠色城市等)。

再者,由於新南向國家網路普及率高,已與全球同步。上網人口增加帶動數位經濟的人口紅利,刺激新南向國家的新創企業發展全新商模以滿足數位經濟活動。過去10 年,新南向國家新創企業基於上網
的人口紅利,發展以電商相關(平臺、金流與物流)、共享經濟(如:電召車) 等B2C 平臺商模;放眼未來10,上網的人口紅利不只量體擴大,數位經濟活動的價值也會提升,這是由於智慧手機、平板與電腦等資通訊相關產品更加進化,加上5G、AIoT 技術發展迅猛,新南向國家新創企業將朝向B2B 商模演化。新南向數位經濟發展趨勢與此刻臺灣創新產業發展的方向分十分吻合,藉由強化與新南向國家新創企業鏈結,臺灣創新產業將可進一步協助新南向國家發展數位經濟。

二、豐沛勞動人口帶來的民生消費商機
新南向市場的人口紅利,可直接聯想製造業所需的勞動力豐沛。以越南為例,借鏡中國製造經驗,越南透過與各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FTA) 之利,積極發展製造業,由於地緣政治危機再起,各國大廠「去中國化」佈局,使得具有豐沛勞動人口的越南蒙受其利。韓國成為越南FDI(外資直接投資) 最多的國家,而韓國資通訊大廠三星(Samsung) 的手機,約60% 於越南生產;截至2022 年6 月,三星集團已投資越南超過200 億美元,就是看好越南人口紅利的未來發展潛力。

當勞動人口充分就業,對於未來經濟發展抱持樂觀態度,不僅能刺激越南一般民眾的消費意願,更激發其推升生活環境改善的動能,更多的醫院、購物中心設置,區域造鎮計畫與工業園區建設等,這些基礎建設不僅帶來越南GDP 的成長,更刺激以自動化、智慧化、新能源等設備的龐大需求,同時一般民眾的飲食、娛樂活動將蓬勃發展。這些「面向未來」商機,是臺灣產業必須持續深耕新南向國家的重要理由。

疫後國際展會發展趨勢
國際展會經過這波疫情,放眼今後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借鏡2023 年1 月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 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該展會從原本推廣消費性電子(如:手機、平板、筆電、家電) 的實體展會,疫情期間逐漸發展為虛實整合(OMO) 的大秀場。根據報導,2023 年CES 展吸引11 萬5 千多名專業人士與會,超過3,200家參展業者,其中包含1,000 家新創企業。實體展會原本被定義為提供買賣雙方(人) 彼此遇見的空間場域(場),由於創新科技( 如:5G、人工智慧、物聯網) 的發展,企業方進行數位轉型,意味著生產自動化時代來臨,有些產品光靠實體展示無法凸顯其特色,必須藉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 或混合實境(MR) 等新媒體科技之力,營造「產品( 貨) 會說話」的場景。因此,經疫情洗禮,國際展會從「人、場、貨」走向「人、場、秀」。

Hybrid 媒合
放眼2023 年,疫情暫時告一段落,國際拓銷模式有了新修正。疫情期間發展出來的「遠距溝通」模式,可視為買賣雙方商談的「催化劑」,減少資訊不對稱的國際貿易隱形成本,善用現代科技工具趨避風險。國際貿易因應疫情發展的數位模式,無論是遠端視訊商談(remote) 或虛擬展會(virtual),長久以來國際貿易皆建立在買賣雙方的信任基礎,若以遠端與虛擬方式取代「面對面」商談與實體展會,反而買賣雙方商談過程無形中被拉長,接單更加緩慢。
舉例來說,以現代科技促進買賣雙方視訊商談,從陌生到熟悉,要達成無礙溝通,無需耗費成本。但買賣交易成立,並非使用現代科技就能達成,關鍵在於媒合過程的買賣雙方深度溝通。比方說,賣家是否掌握買家需求?買家於產品簡報前是否掌握賣家背景?賣家產品特點是否能說服買家?賣家能否聽出買家在意的點並予以回覆?現代科技雖可讓買賣雙方更加綿密互動與即時溝通,買家過於積極的打擾,反而容易造成「買家已讀不回」的停滯局面。
根據買賣交易的心理學,強化與買家即時互動(engagement),必須有即時互動的「誘因」,這也是規劃數位行銷與貿易推廣活動的關鍵。以遠距視訊進行初次接觸,不僅能跳脫電話與電郵的情境限制,因此拉近買賣雙方彼此距離,更可節省出差成本;若「郎有情、妹有意」,再輔以出差互訪,強化彼此的信任基礎。

結論
臺灣是以出口為主的國家,政府替出口產業與企業「解決問題」並「提供資源」,除增加個別企業出口實績,更可間接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貿易拓銷並非一成不變,隨時代趨勢演化,貿易拓銷也要跟著動態滾動式調整。資通訊產品與機械設備類產品因創新科技加值,已從「單品輸出」轉換為「系統輸出」;實體展會經過疫情洗禮,已從「人、場、貨」走向「人、場、秀」。因應這一波疫後新趨勢,貿易拓銷需制定系統性策略,並以新南向國家總體需求為本,找出臺灣產業的切入優勢,並精進貿易拓銷作法,提升媒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