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國際展會 秀出新趨勢

疫後國際展會 秀出新趨勢

國際展會經過這波疫情,放眼今後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借鏡2023年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該展會從原本推廣消費性電子(如:手機、平板、筆電、家電)的實體展會,疫情期間逐漸發展為虛實整合(OMO)的大秀場。根據報導,2023年CES展吸引11萬5,000多名專業人士與會,超過3,200家參展業者,其中包含1,000家新創企業。

實體展會原本被定義為提供買賣雙方(人)彼此遇見的空間場域(場),由於創新科技(如:5G、人工智慧、物聯網)的發展,企業方進行數位轉型,意味著生產自動化時代來臨,有些產品光靠實體展示無法凸顯其特色,必須藉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或混合實境(MR)等新媒體科技之力,營造「產品(貨)會說話」的場景。因此,經疫情洗禮,國際展會從「人、場、貨」走向「人、場、秀」。

放眼2023年,疫情暫時告一段落,國際拓銷模式有了新修正。疫情期間發展出來的「遠距溝通」模式,可視為買賣雙方商談的「催化劑」,減少資訊不對稱的國際貿易隱形成本,善用現代科技工具趨避風險。國際貿易因應疫情發展的數位模式,無論是遠端視訊商談(remote)或虛擬展會(virtual),長久以來國際貿易皆建立在買賣雙方的信任基礎,若以遠端與虛擬方式取代「面對面」商談與實體展會,反而買賣雙方商談過程無形中被拉長,接單更加緩慢。

舉例來說,以現代科技促進買賣雙方視訊商談,從陌生到熟悉,要達成無礙溝通,無須耗費成本。但買賣交易成立,並非使用現代科技就能達成,關鍵在於媒合過程的買賣雙方深度溝通。比方說,賣方是否掌握買方需求?買方於產品簡報前是否掌握賣方背景?賣家產品特點是否能說服買家?賣家能否聽出買家在意的點並予以回覆?

現代科技雖可讓買賣雙方更加綿密互動與即時溝通,賣方過於積極的打擾,反而容易造成「買家已讀不回」的停滯局面。根據買賣交易的心理學,強化與買家即時互動(engagement),必須有即時互動的「誘因」,這也是規劃數位行銷與貿易推廣活動的關鍵。以遠距視訊進行初次接觸,不僅能跳脫電話與電郵的情境限制,因此拉近買賣雙方彼此距離,更可節省出差成本;若「郎有情、妹有意」,再輔以出差互訪,強化彼此的信任基礎。

台灣是以出口為主的國家,政府替出口產業與企業「解決問題」並「提供資源」,除增加個別企業出口實績,更可間接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貿易拓銷並非一成不變,隨時代趨勢演化,貿易拓銷也要跟著動態滾動式調整。

資通訊產品與機械設備類產品因創新科技加值,已從「單品輸出」轉換為「系統輸出」;實體展會經過疫情洗禮,已從「人、場、貨」走向「人、場、秀」。因應這一波疫後新趨勢,貿易拓銷須制定系統性策略,並以新南向國家總體需求為本,找出台灣產業的切入優勢,並精進貿易拓銷作法,提升媒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