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物流業走向智慧化 馬、紐兩國如何優化供應鏈

「物流」已是現代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系統讓全球貿易成為可能,時至今日,全球物流系統已逐漸走向高度彈性及高度智慧化,利用先進的技術加上創新的解決方案,優化物品從生產、包裝到運送的整體過程,到最終消費者手上的最後一哩路,及消費者的整體感受與滿意度,都是全球物流系統所涵蓋的範圍。

全球物流業共同面臨的6 大挑戰

在物品運送的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挑戰。以下分為幾個面向:

1、 如何讓貨物供應不斷鏈:供應鏈必須時刻保持暢通,如何因應突發狀況, 確保第二路線或備用策略讓供應鏈持續不斷鏈,是所有物流業正在努力中的最大目標。

2、 人力資源的分配與管理:物流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自然也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人才競爭激烈等狀況。若能以機器取代部分人力,一方面可降低人為疏失造成錯誤的機率,另方面又可讓有限的人力資源,擁有最妥善的安排,以取得物流團隊整體的成功。

3、 思考降低總成本的方式:降低總成本而創造高獲利,是所有企業經營不變的核心重點。物流業的各環節所需成本,都將隨著時間推移不斷上升,如何節省總成本,是物流業持續營運必須深思的課題。

4、 運用創新技術:隨著科技快速進展, 物流業者也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了解新穎的科技如何成為助力。可利用科技化的管理系統,減少盤點時出現的謬誤;以機械手臂取代人力,更正確迅速地揀貨與包裝;運用電眼一秒看出貨物的長寬高,而找出最佳載運堆疊方式;以GPS 與其他裝置精準定位並調整最佳路線,無論在速度、準確性以及可追溯性,讓消費者對物流更加信賴。

5、 個人資訊安全與風險控管:電子商務急速發展,物流途中可能造成的個人資訊暴露;委託的貨物也可能在運送的過程中面臨損壞、丟失或遭到盜竊等風險;物流業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來加強管理資訊的安全,以及物品損害賠償的風險控管。

6、 環境保護意識與永續議題聲量高: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永續經營的概念逐步落實,在運送過程中可能含有高度碳排放量的物流業,也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如何避免浪費並使用可再生循環利用之包材,或是在運輸上降低碳排放量,縮短路程並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也將成為一大挑戰。

馬來西亞物流績效指數東協第二

由谷歌(Google)、淡馬錫(Temasek) 和貝恩公司(Bain &Company)聯合發布的《2022 東南亞數位經濟報告》主要涵蓋了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6 個東南亞國家,顯示了2022 年東南亞的數位經濟商品交易總額(GMV) 達到2,000 億美元,比原先預測的2025 年, 提早了3 年達成。而這六個國家的數位經濟成長速度,是大多數東南亞國家GDP 成長速度的2 倍。

有鑒於馬來西亞獨特的地理位置,擁有面向麻六甲海峽的多個港口,亦是大自然災害的安全區,加上目前東南亞電商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占盡了天時地利的馬來西亞物流業,已有不少外國企業洞燭先機,積極佈局。

馬來西亞交通部頒布了「2019 年至2030 年國家交通運輸政策」,旨在改善物流連貫性、配合電子商務發展,以及持續推動港口升級與擴建計畫;馬國也在2023 年被世界銀行評為物流績效指數排名第二高的東協國家,僅次於新加坡。根據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MIDA) 執行董事Zuaida Abdullah 的說法,馬來西亞正積極定位自己為區域主要物流中心,政府並鼓勵國內企業與全球物流開發商合作,以學習借鑒其他地區豐富的物流經驗和能力,加速馬國物流業的現代化和轉型。

馬來西亞物流發展的動力仍嫌不足

根據《2020 2024 年馬來西亞物流市場調研報告》的顯示,馬來西亞物流業發展緩慢,並不是因為路況等基礎設施問題,該報告指出導致馬來西亞物流業發展動力不足的真正原因如下:

1、 物流集散點較少:相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的物流集散點較少,這可能導致貨物運輸效率低下,無法優於其他國家。

2、 運送方式單一無變化:馬來西亞的貨運方式較為單一,這可能限制了物流業的發展潛力和效率。

3、 倉儲及轉運方式缺乏創新技術協助: 馬來西亞的倉儲及轉運手段不夠創新也缺乏科學解決方案,這可能影響了物流效率。

4、 市場盲目跟風:眾多物流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競相尋求在價格上取得優勢,導致市場出現惡性削價競爭。

5、 過度或虛假承諾:物流企業為了爭奪訂單,可能會對消費者開出過度或虛假的承諾,導致無法履約將貨物按時送達,進而加劇市場的混亂,造成不少當地民眾不滿意物流業相關的服務。

以上因素很可能共同導致馬來西亞物流市場的畸形競爭狀態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要各別解決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包括改善物流倉儲集貨地點、增加貨品運送的方式、運用更多創新科技與系統化管理、提升物流服務水準、加強市場策略管理等。

紐西蘭推「多式聯運」解決供應鏈風險

位於南半球屬於大洋洲的紐西蘭,也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而面臨物流的高度挑戰。作為一個遙遠的島國,紐西蘭在進口和出口方面高度依賴航空和海上運輸。紐西蘭運輸部提出對於供應鏈的「十年展望」,其中包含優化貨運路線與供應鏈風險管理等方向,目的在降低營運成本並提升供應鏈彈性,放眼迎向未來30 年之永續挑戰。

紐西蘭的地形獨特加上人口密度低,意味着許多地區只有一條或最多兩條適合貨運卡車的主要道路。當地的運輸有93% 的貨運量幾乎完全依賴公路,但紐西蘭的公路網卻特別容易受到氣候事件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影響,某些地區經常受到豪雨和暴風雨侵襲, 強風或地震導致樹木倒塌、電纜斷裂以及路面受損,大雪積雪阻斷道路等。若無法有效以其他方式取代公路貨運,紐西蘭供應鏈很可能隨時中斷。

透過紐西蘭交通運輸部於2023 8 月所公開的「貨運與供應鏈戰略」,其中提到鼓勵「多式聯運」,意思是將不同運輸模式結合起來,以提高運輸效率和減少成本的策略。紐西蘭政府鼓勵物流運輸相關行業相互合作,更緊密地結合以達到綜合加乘效益, 如海運、空運和卡車公路運輸等。問題是, 紐西蘭目前並沒有特定的機構可協助這項整合工作。

鐵路、海運搭配智慧物流可使運量倍增

紐西蘭「2023 年供應鏈風險展望報告」中提出主要風險領域包括:庫存水平高、供應鏈結構變化、人員配置、貨運問題,但最重要的是通貨膨脹和全球市場呈現下滑趨勢。

為提高供應鏈效率,紐西蘭政府認為極需改善的部分還包含透明完整的訊息傳遞,並將訊息系統化,連接起整個供應鏈的各環節,即時數據共享和協作,可使供應鏈更順暢;也需倚賴更多先進的技術,如大數據分析和趨勢預測分析,做為日後經營策略制定時的參考依據。

紐西蘭社會對環境永續的關注不斷增加, 然舉凡降低碳排放、節能、使用環保的包裝材料等措施,都有可能對物流業的成本造成壓力。為了實現環保理念,紐西蘭更積極改變現有的物流方式,經當地專家統計指出, 相同運程下,一列火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輛卡車少了9 倍;而目前當地的貨物只有6%是透過鐵路運輸,政策面希望能夠發展出更多可能的運輸選項。

此點正好與日本政府從2023 年起所推動的「運輸模式轉變」政策不謀而合,利用鐵路和船舶運輸取代卡車,預期10 年可提高兩倍運輸量;將運輸方式從卡車轉換為電車,亦可望帶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紐西蘭政府也積極與其他在物流理念上志同道合的國家,如澳洲與新加坡,進行更多有關供應鏈合作的討論,以發掘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結語

物流的流暢度與供應鏈的管理有著緊密相關,台灣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包含電子、資訊、車用零件等,都需要高效的供應鏈與物流支持;而台灣在物流業的表現上, 具有靈活富彈性的特點,更善用AI 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來精進服務流程與客戶滿意度,若應用到海外場景也將具有特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