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自1970年代開始萌芽以來,到目前為止已然有了相當大的進步與成果,原本「從搖籃到墳墓」的傳統生產模式,逐步被「從搖籃到搖籃」的封閉式循環製程取代,零廢棄設計、再生能源的使用、回收料再利用等相關技術與應用,也都浮上檯面成為全世界矚目的議題。
在循環經濟方面的推動,台灣算是經驗相當豐富,畢竟從1980年代末「廢棄物清理法」經過修法之後,政府就以1個寶特瓶空瓶2元回收的機制來激勵民眾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因而也衍生出「回收的空瓶如何再利用處理」、「回收塑料可以做成哪些產品」、「使用回收料的產品如何加價售出」等不同階段的演化,可以說台灣的循環經濟能走到如今的規模與成熟度,一點都不僥倖。
不過,台灣的豐富經驗適合用在其他國家嗎?特別是鄰近的東南亞各國,在他們努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台灣能幫上什麼忙?國內少數獲得TUV、GRS、SONY GP及UL等多家認證的專業塑料回收及改性製造大廠「鍱德」,認為確實是「Taiwan can help.」尤其是在參與商業發展研究院所帶領的東南亞考察團之後,更加確定台灣經驗可以在國際上做出貢獻,當然前提是要先了解當地的國情及法規。
在這波循環經濟的需求浮現時,鍱德看見了什麼樣的機會?在這當中又有哪些痛點及解方?解讀亞洲盃邀請到在鍱德擔任總監的陳松柏前來分享個人的看法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