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成果
日本國會下議院於2025年4月25日通過首部AI監管法案,標誌該國朝「AI友善國家」目標邁進。該法案預計在2025年6月結束的國會會期內正式生效,強調促進創新同時兼顧安全的監管理念。
Inside Privacy分析指出,此立法路徑與歐盟更嚴格的AI規範呈現明顯對比,反映日本政府優先促進技術創新並吸引投資的政策取向。這可能為亞洲地區其他國家AI治理模式提供重要參考。
「促進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及利用法案」於2025年4月25日在日本國會下議院通過,日本時報報導,該法案正在參議院審議中,預計在6月結束的當前國會會期內生效。
AI政策專家指出,日本此舉代表在全球AI監管選擇上的明確立場:有別於歐盟的全面監管模式,日本採取創新優先、安全輔助的較開放路徑,不僅考慮國內產業發展需求,也有意在全球監管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該法案的基本理念涵蓋技術研發推動與安全倫理並重。法律專家分析,法案要求企業「配合」政府AI計劃,但「配合」具體範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包括遵循政府指導方針與參與數據收集活動。
法案授權政府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AI指導方針,特別參考廣島AI進程的標準。同時授權政府調查AI不當使用造成損害的案例,並制定必要對策。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設有「公開點名」機制,日本時報報導,可能公開嚴重侵犯公民權利的AI開發者與使用者,但未納入直接處罰條款。法案另規定設立由首相領導的AI戰略總部,負責制定國家AI基本計劃。
法案通過後,日本將建立由首相領導的AI戰略總部,成員包含全體內閣部長,作為AI政策的最高協調機構。法律分析顯示,這一架構將確保政策一致性與執行力,同時反映AI治理在日本政府議程中的優先地位。
在資金方面,ULPA報告指出,日本計劃投入約10萬億日圓(約650億美元)支持AI和半導體技術,用於研究機構資助、創業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及人才培育。「生成式AI加速器挑戰」(GENIAC)等資金項目將重點支持創新型AI初創企業。
日本積極參與國際AI治理框架建設,特別通過G7廣島AI進程發揮主導作用。官方資料顯示,該進程已產生「廣島進程國際指導原則」和「高階AI系統開發組織國際行為準則」等成果。日本還計劃成立AI安全研究所和全球AI夥伴關係(GPAI)東京中心。
在產業支持方面,微軟報告指出,日本政府與科技巨頭合作,計劃五年內培訓超過100萬名AI人才,同時制定面向企業的AI導入補助、跨行業數據共享機制及針對製造、健康醫療等特定行業的定向支持計劃。
日本產業界對AI法案總體持謹慎樂觀態度。Clifford Chance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認為較輕的監管方式有利於創新與商業應用。然而,「配合」政府計劃的具體範圍不明確,以及「公開點名」機制的實施細節,仍是企業關注的問題。
RegulatingAI統計顯示,自法案提出後,日本AI相關初創投資在2024年第四季度增長約35%,2025年第一季度繼續增長。丰田、日立、富士通等大型企業已陸續宣布增加AI投資計劃,國際AI企業也開始重新評估日本市場戰略。
市場分析指出幾個關鍵機會領域:語言模型本地化(專注日語處理)、企業級AI解決方案(優化日本特定管理流程)、製造業AI應用(結合日本製造優勢)、老齡化社會AI服務(因應人口結構)以及金融合規AI工具(滿足日本嚴格金融監管)。
日本法規環境優化將加速多個領域的AI應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分析,製造業智能化是日本核心優勢領域,結合製造專業知識與AI技術,聚焦於預測性維護、質量控制與生產優化。
醫療健康領域也顯示巨大潛力。《外交學者》雜誌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已修訂指導方針,在保護患者隱私前提下允許更靈活地使用匿名化數據訓練AI模型,推動診斷輔助、藥物研發及老年人照護機器人等應用發展。金融科技、農業及城市規劃等領域也呈現活躍創新。
日本的AI監管方向在全球治理格局中形成獨特模式。德勤報告顯示,全球AI監管主要存在三種模式:歐盟的全面監管、美國的部分領域監管,以及日本的輕量監管。日本選擇與經濟發展優先目標一致的策略,同時保持國際協調開放態度。
斯坦福AI指數報告指出,日本監管取向接近「自願指導方針」模式,依賴企業自律與政府指導結合,強調政企協作機制而非單向監管。這種模式對促進創新的潛在優勢正引起亞洲其他國家關注。
日本AI法案的通過標誌該國在全球AI發展競爭中的戰略定位。戰略研究中心評估,日本選擇的監管路徑反映在技術創新與安全管理間尋求平衡的務實取向,同時通過國際協調保持全球影響力。
展望未來,ULPA機構報告指出,日本AI發展面臨人才短缺、計算基礎設施不足及中小企業應用能力有限等挑戰。日本監管實踐將成為全球重要觀察案例,可能影響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其他國家的AI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