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零件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轉型。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 最新分析顯示,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2.4兆美元躍升至2033年的3.4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3.7%。這波成長浪潮不僅來自全球汽車產業的穩健擴張,更深受電動車普及、數位化轉型與供應鏈重構等多重力量驅動。
|
|
S&P Global Mobility 預測2025年全球新車銷量將年增1.7%,達到8,960萬輛,顯示謹慎的復甦性成長。儘管面臨利率高漲、負擔能力挑戰、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等多重阻力,基本需求依然穩固。
新車銷售的成長直接帶動原始設備製造(OEM)零件需求,同時反映出汽車產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特別是電動車政策的變化,將深刻影響電動車專用零件的長期投資決策與市場布局。
|
|
傳統汽車零件市場涵蓋傳動系統與動力總成、內飾與外飾、電子元件、車身與底盤、座椅、照明、車輪與輪胎等廣泛產品線。然而,電動化與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正在重塑需求結構。
電動車專用零件如電動傳動系統、電池組件、充電基礎設施需求激增,自動駕駛車輛則推動感測器、雷達系統、光達技術等高科技零件需求大幅成長。這種結構性轉變預示著未來市場將從機械零件轉向電子與軟體驅動的高附加價值零件。
|
|
2024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突破1,700萬輛,市場占有率超過20%,年增量達350萬輛。IEA 指出,這一增量甚至超過了2020年全球電動車的總銷量,顯示市場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區域發展呈現顯著差異:挪威電動車滲透率高達93%領跑全球,中國佔全球新電動車註冊量近60%,國內占比超過35%,提前實現2025年20%的國家目標。加拿大、美國和歐盟通過重型車輛排放標準,將推動電動卡車和巴士市場快速發展。
|
|
2024年電動車電池需求成長25%,超過950 GWh,電動車佔電池總需求超過85%。IEA 報告顯示,磷酸鐵鋰(LFP)電池憑藉成本優勢占據近半市場,根本改變了電池材料供應鏈結構。
中國在LFP電池應用領域獨占鰲頭,2024年國內需求近四分之三由LFP電池滿足,歐盟LFP電池採用量連續兩年激增約90%。然而,幾乎所有在歐美銷售的電動車LFP電池都來自中國,凸顯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
McKinsey 警告,預計到2030年,鋰、鎳、高純度錳和石墨等關鍵電池材料需求將超過基本供應,亟需大量投資開發新供應源,同時面臨材料可用性、可負擔性與永續性的三重挑戰。
|
|
Resilinc 調查顯示,2024年全球供應鏈中斷事件激增38%,汽車產業受創特別嚴重,中斷事件增加37%,總計達13,567起。主要中斷類型包括工廠火災、勞工問題、業務出售、領導層變動及併購活動。
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中斷激增119%,其中洪水相關警報大幅增加214%,森林火災增加88%,颶風颱風增加101%。地緣政治風險和監管變化的警報更是暴增128%,包括關稅、法律變動、環境法規和禁令等。
SeaVantage 分析指出,紅海危機導致航運延誤平均10-14天,供應鏈提前期增加35%,嚴重衝擊依賴即時生產的汽車業。俄烏戰爭持續影響能源市場與關鍵原材料供應,造成歐洲汽車和化工產業的鎳、鈀等材料短缺。
|
|
面對日益複雜的供應鏈挑戰,企業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FullStack 研究顯示,早期採用AI的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物流成本降低15%、庫存水平降低35%、服務水平提高65%。
AI在供應鏈各階段發揮關鍵作用:在研究規劃階段提供更準確的需求預測,在採購階段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分析供應商資訊並預測中斷,在製造階段機器檢測缺陷準確度比人類高出90%並可提升生產力20%,在分銷維修階段優化定價路線並提供預測性維護。
|
|
MarkNtel Advisors 預測,亞太地區汽車零件市場2024年價值約619億美元,2024-2030年複合成長率約6.05%,遠超全球平均水準。中國、日本、韓國成為主要成長動力。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快速工業化、城市化與可支配收入增加推動車輛保有量激增。McKinsey 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偏好日益增強,特別是電動車領域的「國潮」趨勢,為本土零件製造商創造巨大機遇。
印度汽車零件產業則聚焦出口擴張、進口替代、以「印度成本」提供高端功能,積極開發電動車零件如電池、電動馬達、電力電子元件,並建立數據驅動的服務解決方案,展現「內外兼修」的發展策略。
|
|
McKinsey 對119家汽車供應商調查顯示,66%預計低盈利狀況將持續至2025年。歐洲汽車產業正經歷從傳統內燃機向電動化的艱難轉型,需要大量投資確保關鍵組件供應。
然而,轉型也創造新機遇。歐洲售後市場預計到2035年可為當地企業帶來高達750億歐元附加值,數位聯網服務則可貢獻270億至600億歐元附加值。北美售後市場收入預計到2030年約為3,400億歐元,成長相對溫和,促使業者聚焦老舊車輛市場需求。
電池組件成為北美重點發展領域,當地供應商、新創公司積極探索快速成長的電池組件市場機會,尋求在全球電動化浪潮中佔據一席之地。
|
|
McKinsey 預測,全球汽車售後市場將從約8,000億歐元大幅成長至2030年約1.2兆歐元。新商業模式如共享移動、聯網服務、功能升級可能使汽車收入池擴大約30%,到2030年額外增加約1.5萬億美元。
S&P Global 指出,到2025年底全球將有超過5,600萬輛純電動車上路,比2022年增長47%,正在根本改變驅動方式及維護需求。
|
|
到2030年,超過1,000億歐元,即30%至40%的售後市場利潤可能重新分配。McKinsey 研究指出,新進入者包括軟體和電動車組件製造商、電子商務和數位平台業者,以及專業化服務提供商將顛覆傳統分銷業務。
專家調查顯示,具有「數位基因」的業者如亞馬遜,預計到2030年將在汽車售後市場收入和利潤中佔據顯著份額,可能成為僅次於OEM的第二重要參與者。市場將出現更高價格透明度,並從私人需求轉向商業需求。
S&P Global 指出,隨著車輛聯網程度提高,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空中下載(OTA)更新和預測性維護等技術成為關鍵組成部分,要求售後服務提供商具備更專業的診斷和軟體更新能力,加速傳統維修模式淘汰。
|
|
Krish TechnoLabs 調查顯示,69%的企業使用3D列印生產複雜零件,大眾汽車透過3D列印將特定零件生產成本降低高達97%。數位孿生技術結合機器學習、AI和物聯網,可將產品開發時間縮短20%至50%。
汽車產業正朝向軟體定義汽車(SDV)轉變,使車輛在整個生命週期內能持續升級和增加新功能。PwC 指出,傳統OEM在此領域落後於中國和技術領先的OEM,需要調整產品開發流程和商業模式。
智慧工廠計畫可為汽車公司帶來2.8%至4.4%的年度生產力提升,顯示數位轉型不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對製造業生產流程和產品開發模式的根本重塑。
|
|
McKinsey 美國消費者調查顯示,超過60%受訪者願意為永續包裝產品支付更多費用。帶有ESG相關聲明的產品五年來累計增長28%,佔所有增長的56%。
Global Market Insights 預測,全球汽車循環經濟市場將從2024年1,512億美元成長至2034年約3,35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8.8%。
循環經濟核心策略包括設計長壽和可回收車輛、擴展再製造翻新流程、部署閉環物流和數位追溯系統。BMW的「二次優先」策略優先使用回收材料,透過設計長壽、再製造和回收利用,企業可減少對昂貴且波動的原材料依賴,同時滿足消費者永續性偏好。
|
全球汽車零件市場關鍵指標
|
項目 |
2024年 |
2030/2033年預測 |
全球零件市場規模 |
2.4兆美元 |
3.4兆美元(2033) |
全球新車銷量 |
8,820萬輛 |
8,960萬輛(2025) |
電動車銷量 |
1,700萬輛 |
5,600萬輛(2025) |
電池需求 |
950 GWh |
持續快速成長 |
售後市場規模 |
8,000億歐元 |
1.2兆歐元(2030) |
亞太零件市場 |
619億美元 |
CAGR 6.05% |
循環經濟市場 |
1,512億美元 |
3,359億美元(2034) |
資料來源: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S&P Global Mobility、IEA、McKinsey、MarkNtel Advisors
適應變革浪潮,掌握成長韌性機會
全球汽車零件市場正處於動態變革的關鍵時期,電動化、數位化與供應鏈重構等多重轉型力量同時作用。市場規模從2.4兆美元邁向3.4兆美元的成長軌道,不僅反映產業的基本健康度,更預示著結構性機會的湧現。
亞太地區憑藉製造優勢與龐大內需市場,持續引領全球成長;歐美市場則在轉型挑戰中尋求高附加價值的突破口。售後市場利潤池的重新分配、AI驅動的供應鏈優化、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每一個變化都蘊含著重塑競爭格局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