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的AI行動計劃

新興市場情報誌
EMERGING MARKETS MAGAZINE

美國AI行動計劃

川普政府的科技競爭新策略

— 政策藍圖劍指中國大陸,重塑全球AI發展格局 —

2025年7月23日,川普政府發布了「美國人工智慧行動計劃」(America's AI Action Plan),這份28頁的戰略文件包含約90項政策建議,明確提出要在全球AI競賽中「贏得這場競爭」。White House將這場競爭比作20世紀的太空競賽,強調美國必須建立「無可置疑且無可挑戰的全球技術主導地位」。這項計劃圍繞三大核心策略展開:加速AI創新、建設AI基礎設施,以及主導國際AI外交。

三大戰略支柱:全面重塑美國AI生態

支柱一:大幅鬆綁監管,加速AI創新

川普政府將去管制化列為AI政策核心。Seyfarth Shaw指出,計劃要求聯邦機構識別並消除阻礙AI技術部署的現有法規。更關鍵的是,聯邦AI相關資金在決定撥付時,將考慮各州的AI監管環境。

在AI系統「意識形態中立」方面,O'Melveny報導計劃要求聯邦採購的AI模型必須「客觀且不受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偏見影響」,並指示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修訂AI風險管理框架,刪除對「錯誤資訊、多元公平包容(DEI)和氣候變化」的提及。

支柱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Hunton Andrews Kurth報告指出,計劃將加速資料中心、半導體製造設施建設列為國家優先事項。合格項目需滿足資本支出至少5億美元或增量電力負荷至少100兆瓦的標準。

為了加速建設,政府計劃簡化《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和環境許可流程,並為資料中心建設設立環境審查豁免。國防部也被指示識別軍事設施上合適地點,競爭性租賃可用土地以支持AI目標。

支柱三:主導國際AI標準制定

Complex Discovery分析指出,計劃將全球AI競賽視為「勝者通吃」的競爭,目標是讓美國擁有最大的AI生態系統。商務部和國務院被賦予向盟友國家出口「全棧AI解決方案」的任務,涵蓋硬體、軟體和網路安全組件。

在出口管制方面,計劃建議對先進AI計算實施「位置驗證功能」,監控高風險國家的最終用途,並對半導體製造子系統實施管制以遏制中國大陸AI能力。同時批評G7、OECD等國際機構的AI治理框架「推廣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文化議程」。

三大支柱核心政策對比

戰略支柱 核心政策 預期影響
加速AI創新 大幅去管制化、削除DEI要求 快速技術部署
建設AI基礎設施 簡化環評、提供財政支持 大規模資料中心建設
國際AI外交 出口全棧AI解決方案 確保全球AI主導地位

產業熱烈支持,專家提出執行挑戰

科技巨頭一致叫好

計劃發布後獲得科技產業廣泛支持。Palantir Technologies讚揚計劃,稱AI是「掌握原子和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的與生俱來權利」。White House報導,NetChoice(代表Meta、Amazon、Google的產業團體)讚揚計劃對去管制化和創新投資的重視。

Wedbush Securities的Dan Ives將其稱為「AI革命的里程碑時刻」。計劃公布當日,NVIDIA、Palantir、Oracle和Microsoft等AI相關公司股價應聲上漲,反映市場對政策利多的即時反應。

學界指出五大執行挑戰

CSIS的Navin Girishankar給予計劃「野心勃勃的高分」,但對執行表示疑問。他指出五大挑戰: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可能破壞企業穩定性;AI基礎設施建設的勞動力需求將超過國內供應;需要密切關注AI發展的分配影響;全棧AI出口方案缺乏足夠雄心;需要非同尋常的戰略協調。

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Usama Fayyad認為計劃在工人技能提升和開放原始碼AI支持方面值得稱讚,但質疑建立「中立且無偏見」的AI標準是否應由總統層面設定。

重塑全球AI競爭格局:美國優先vs多邊合作

對中國大陸AI能力的全面遏制

WorldECR分析指出,計劃建議對半導體製造子系統實施新的出口管制,以遏制中國大陸AI能力。這包括利用先進AI計算的「位置驗證功能」,監控高轉移風險國家的最終用途。

計劃還尋求推動對AI技術堆疊的「多邊控制」,與盟友協調確保他們也採用美國的出口管制。這種策略顯示美國將AI視為關鍵的國家安全資產,並試圖透過技術管制維持領先優勢。

台灣在美中AI競爭中的關鍵地位

The Diplomat分析指出,台灣已被推入美中「地緣科技」競爭的核心位置。台灣不僅控制全球48%的晶片市場,更在AI運算晶片製造上佔據絕對優勢。隨著科技戰升級,台灣可能面臨在兩大強權間「選邊站」的壓力。

因應AI發展趨勢,Taiwan Insight於台灣自2017年啟動「小國AI大戰略」,投入5.175億美元建設AI生態系統,培養本土AI人才和基礎設施。以及後續由行政院推動五大主軸的「台灣AI行動計畫」,目標皆是將台灣打造為全球智慧科技創新重要樞紐。

與歐洲盟友的潛在分歧

計劃明確批評G7、OECD等國際機構的AI治理框架,認為其「推廣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文化議程」。Atlantic Council專家認為,川普政府對「覺醒AI」的反對,特別是針對多元公平包容(DEI)的立場,可能導致美國與歐洲在AI治理理念上產生分歧。

這種單邊主義傾向可能削弱西方聯盟在AI領域的整體凝聚力,並為中國大陸在其他國際平台尋求替代合作夥伴提供空間。儘管計劃旨在對抗中國影響力,但可能反而影響美國與傳統盟友的合作。

計劃對各方影響評估

影響對象 正面影響 潛在風險
美國科技業 監管鬆綁、政府支持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
台灣 深化美國科技合作 地緣政治夾縫、人才流失
歐洲盟友 全棧AI技術合作 治理理念分歧
中國大陸 - 技術封鎖加劇
全球AI發展 創新加速 標準分化

觀察要點:科技霸權競賽進入新階段

「美國AI行動計劃」標誌著美中科技競爭進入新階段。川普政府將AI發展提升至國家安全核心要務,透過大規模去管制化、基礎設施投資和技術封鎖三管齊下,企圖確保美國在AI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

計劃的成功執行將面臨多重挑戰:國內的勞動力供應、環境成本與社會分配問題;國際上與傳統盟友的治理理念分歧,以及與中國大陸競爭加劇可能帶來的供應鏈風險。台灣在此過程中面臨機會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台積電的大規模美國投資既帶來商業機會,也引發對產業與人才外流的擔憂。美國科技產業雖然普遍支持,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影響長期發展。

新興市場情報誌
EMERGING MARKETS MAGAZINE
©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版權所有
Mvp_plan@cdri.org.tw (02)7756-1767
10491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6號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