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印度的25%關稅影響

新興市場情報誌
EMERGING MARKETS MAGAZINE
川普對印度關稅政策影響分析
— 25%關稅持續震盪 —

2025年8月1日,川普政府正式對印度所有進口商品實施25%的關稅,並因印度持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和軍備而威脅施加額外懲罰。AP News報導指出,此舉旨在解決美國對印度的貿易逆差問題,同時試圖影響印度的地緣政治選擇。Times of India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印度貿易逆差達457億美元。這項政策不僅對在印度營運的跨國企業造成直接衝擊,更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推動企業尋求多元化的生產基地和市場策略。

關稅政策背景:談判策略還是長期制裁?

川普政府的雙重考量

川普政府實施關稅的理由主要有兩個層面。首先,川普指出印度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是「世界上最高的關稅之一」,並設有「最嚴格的非貨幣貿易壁壘」。Times of India報導顯示,這項25%的關稅稅率略低於川普原先威脅的26%互惠關稅。

其次,川普強調印度從俄羅斯購買軍事裝備和石油,認為這是對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的間接資助。Times of India資料顯示,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粗原油佔其能源組合的比例從0.2%飆升至35-40%,使其成為僅次於中國大陸的第二大俄羅斯石油買家。

差異化關稅策略凸顯談判籌碼

美國對不同國家實施的關稅稅率呈現明顯差異,反映其靈活的談判策略。印度面臨25%的關稅,而其他國家如日本和歐盟獲得了15%的優惠稅率,韓國同樣為15%。相較之下,孟加拉面臨35%關稅,泰國為36%,巴西更高達50%。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面臨20%的關稅,從原先威脅的32%大幅下調。Focus Taiwan指出,這種差異化的關稅結構表明美國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而非永久性的貿易戰策略。

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關稅稅率比較

國家/地區 關稅稅率 備註
印度 25% 額外懲罰待定
台灣 20% 從32%下調
日本/歐盟/韓國 15% 較優惠稅率
孟加拉 35% 高關稅國家
巴西 50% 最高關稅
資料來源:Times of IndiaFocus TaiwanEconomic Times

跨國企業面臨差異化衝擊:高科技vs.傳統產業

勞動密集型產業首當其衝

紡織業是受創最重的產業之一,2024財年印度對美國出口額超過110億美元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買家已暫停新訂單並要求10-15%的折扣,使得印度產品在美國市場將比競爭對手貴7-10%。

寶石和珠寶產業同樣遭受重創,對美出口超過100億美元。印度寶石和珠寶出口促進委員會表示,關稅將嚴重影響供應鏈和就業,對整個價值鏈從勞工到大型製造單位都造成巨大壓力。海鮮出口業也面臨挑戰,美國佔印度蝦類出口的40%。

科技巨頭獲得暫時喘息空間

相較於傳統產業,部分科技企業暫時獲得豁免。Times of India報導指出,Apple、Samsung和Motorola的供應商因第232條款關稅仍在審查中而獲得兩週暫緩。然而,如果豁免結束,印度製造的iPhone可能會變得更貴。

製藥業面臨特殊考驗,印度是美國非專利藥物的最大出口國,占美國仿製藥供應的50%。Sun Pharmaceutical、Dr. Reddy's Laboratories和Cipla等主要印度製藥公司,其超過30%的收入來自美國業務,如果關稅持續,收益可能下降2-8%。

印度主要受影響出口產業

產業 對美出口額 影響程度 暫緩措施
紡織品 >$110億 高度衝擊
寶石珠寶 >$100億 高度衝擊
電子產品 >$80億 中等衝擊 兩週暫緩
製藥 ~$80億 中高衝擊 策略性重要
資料來源:Economic TimesTimes of India

供應鏈重構浪潮:企業加速多元化布局

科技巨頭引領供應鏈轉移

Supply Chain Brain研究顯示,Apple正加速供應鏈多元化,計劃到2026年將15-20%的生產轉移到印度和越南,以減少對中美關稅的曝險。自2023年以來,Apple已在印度製造設施投資超過10億美元

其他跨國企業也採取類似策略。HP在中國電子產品受關稅影響後,將採購擴展到台灣和泰國,成功降低了8%的成本。零售巨頭Walmart多元化其供應商基礎,在2024年將中國進口減少了10%。汽車業的Ford則轉向墨西哥供應商以降低勞動成本並避免中國關稅。

印度推動「自力更生」政策反制

面對美國關稅壓力,印度政府積極推動「印度製造」和「自力更生印度」理念。Economic Times報導指出,政府正為紡織和化學等受影響行業提供支持措施,包括利息補貼、延長RoDTEP和RoSCTL計畫等財政援助。印度商務部長Piyush Goyal強調,任何貿易協議都必須以不損害印度國家利益為前提。

在戰略自主方面,Times of India報導顯示,印度外交部指責美國和歐盟存在雙重標準,因為他們自己也繼續與俄羅斯進行能源和關鍵商品貿易。印度堅持將購買俄羅斯石油視為「全球市場形勢所迫的必要性」,旨在確保國內能源價格可預測且負擔得起。

市場反應:謹慎樂觀下的戰略調整

投資者視為談判策略而非結構性威脅

Times of India分析指出,儘管亞洲基準指數有所下跌,但印度股市並未崩盤,反而展現出韌性。市場普遍將此視為交易前談判策略,而非長期結構性威脅。外國機構投資者已從股市撤出約250億盧比,但整體反應相對平淡。

印度工商聯合會主席Harsha Vardhan Agarwal稱此舉「不幸」,但希望關稅是短期現象,期望能盡快達成永久性貿易協議。Economic Times引述野村證券預測,25%的互惠關稅可能是暫時的,並可能降至較低水平(15-20%)。

經濟影響有限但不容忽視

儘管關稅造成壓力,但印度經濟的內在韌性減緩了衝擊。Times of India引述高盛報告指出,印度2025年經濟增長預測已下調至6.5%,2026年下調至6.4%。Economic Times分析顯示,印度GDP的80%由國內需求驅動,對美國出口僅占GDP的約2%,使整體經濟影響相對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Chronicle Journal報導指出,美國關稅激增使其平均實際關稅稅率升至22.5%,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2.3%,平均每個家庭每年多花費3,800美元。這表明關稅成本主要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結論展望:新貿易秩序下的戰略重構

川普對印度實施的25%關稅政策,不僅是解決457億美元貿易逆差的手段,更是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從紡織、珠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的直接衝擊,到Apple、Samsung等科技巨頭獲得暫時豁免的策略性考量,這項政策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

印度政府的「自力更生」反制策略和企業的供應鏈多元化趨勢,預示著全球貿易模式正從集中化走向區域化。市場將關稅視為談判工具的樂觀態度,與實際產業受創的現實形成對比,顯示短期波動與長期結構調整並存的複雜局面。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占比從0.2%激增至35-40%的現實,凸顯了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選擇之間的微妙平衡。

新興市場情報誌
EMERGING MARKETS MAGAZINE
©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版權所有
Mvp_plan@cdri.org.tw (02)7756-1767
10491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6號6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