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50%藥品的關稅震撼彈

新興市場情報誌
EMERGING MARKETS MAGAZINE
川普250%藥品關稅震撼彈
— 台灣生技產業的挑戰 —

美國總統川普最新提出的藥品關稅政策,對全球製藥產業帶來震撼性影響。根據Times of India報導,川普計劃對進口藥品實施高達250%的關稅,採分階段實施方式,從初始稅率開始,在一年至一年半內逐步升級至150%,最終達到250%的峰值。此政策旨在推動製藥產業回流美國本土,降低對海外藥品供應的依賴。

對台灣而言,這項政策帶來重大挑戰。根據Taiwan Today指出,台灣是美國第七大商品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貿易總額達1,586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高達739億美元。台灣製藥、生技與保健食品產業對美出口規模龐大,將直接受到此政策衝擊。

政策背景與實施機制

美國優先的產業政策

此項關稅政策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製造業回流、國家安全考量,以及縮減貿易逆差。川普多次表示「希望藥品在美國製造」,旨在重振美國工業基礎並創造就業機會。

POLITICO Pro分析指出,COVID-19疫情暴露了全球藥品供應鏈的脆弱性,特別是對中國大陸與印度的過度依賴被視為國家安全風險。

模糊的定義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Newsweek分析指出,川普政府刻意保持「藥品」定義的模糊性,未明確涵蓋範圍是否包括品牌藥、學名藥、生物製劑或活性藥物成分(APIs)。這種策略性模糊讓整個產業鏈的參與者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會被波及。

專家特別警告,利潤微薄的學名藥及高度依賴亞洲進口的活性藥物成分,將是此關稅下最脆弱的一環,可能引發美國藥品短缺危機。

台美貿易與藥品出口現況

台美雙邊貿易數據(2024年)

雙邊貿易總額

$1,586億美元

美國自台灣進口額

$1,163億美元

台灣對美貿易順差

$739億美元
資料來源: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美國經濟分析局(BEA)

台灣藥品對美出口數據分析(2024年)

資料來源 出口金額(美元) 備註
台灣經濟部統計處 約 $10億 佔總出口39.8%
台灣製藥公會估計 約 $8.1億 狹義藥品定義
產業分析報告 約 $10億 含生技醫藥

數據差異反映統計口徑複雜性,實際財務曝險可能超過官方統計數字。

產業衝擊與專家預警

美國藥品成本恐大幅上升

PhRMA委託研究指出,僅25%的關稅就可能使美國每年藥品支出增加近510億美元。高達250%的關稅將對美國患者造成沈重經濟負擔,與川普降低藥價的政策目標相互矛盾。

該協會強調,企業支付的每一分關稅,都是從本可用於開發未來新藥的研發預算中抽離的資金,將直接削弱產業創新投資動能。

學名藥供應鏈最為脆弱

POLITICO Pro警告,利潤微薄的學名藥及高度依賴亞洲進口的活性藥物成分,將是此關稅下最脆弱的一環,可能引發美國藥品短缺危機。

專家特別指出,關鍵藥品如抗生素、靜脈注射液及癌症治療藥物的供應鏈穩定性面臨嚴重威脅,部分製造商可能被迫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生技產業高度依賴進口零組件

Advisory Board引述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數據顯示,近90%的美國生技公司至少有一半核准產品依賴進口零組件。

該組織警告,關稅將對美國中小型生技公司造成毀滅性打擊,並最終削弱美國在全球生技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台灣作為重要供應鏈夥伴,相關企業也將連帶受到影響。

各國藥品關稅比較

國家/地區 目前關稅 競爭優勢
歐盟 15%上限 已達成協議
韓國 FTA優惠 貿易協定保護
台灣 潛在250% 高度不確定
資料來源:綜合NewsweekAdvisory Board

台灣指標企業的應對策略

「美國製造」成為關鍵策略

Taiwan Healthcare分析指出,台灣生技企業正採取積極的「美國製造」投資策略。這不僅是為了規避關稅,更是將自身定位為符合美國產業回流政策的可靠夥伴。

藥華醫藥巧妙地將血癌藥物的最終製程安排在美國合作工廠進行,使產品被認定為「美國製造」。永信藥品計劃在兩年內將美國產能提升一倍。這些策略不僅規避關稅風險,更可能在市場重組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

台灣對美主要出口企業布局

公司名稱 產業別 美國市場策略
保瑞藥業 製藥/CDMO 收購美國工廠擴大產能
永信藥品 製藥 加州子公司擴產
藥華醫藥 生物科技 美國完成最終製程
大江生醫 保健食品 擴建美國粉包廠
資料來源:GeneOnlineTaiwan Healthcare

供應鏈多元化成必然趨勢

McKinsey研究顯示,企業正進行深刻的供應鏈戰略調整。部分企業選擇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未受高關稅影響的地區,如墨西哥或東南亞;另一些則選擇在美國本土投資設廠,尋求在成本效益與政治風險之間的最佳平衡。

各方反應與政策影響

美國產業團體強烈反對

PhRMA(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直指關稅政策「適得其反」。他們委託的報告估算,僅25%的關稅就可能使美國每年的藥品支出增加近510億美元

Advisory Board引述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數據指出,近90%的美國生技公司至少有一半核准產品依賴進口零組件。關稅將對美國中小型生技公司造成毀滅性打擊。

台灣政府積極應對

政府已公開的五大應對策略,包括透過談判爭取更有利稅率、為受衝擊產業提供支持、推動中長期經濟發展計畫、促成新的「台灣加美國」產業合作布局,以及啟動產業傾聽之旅。

Focus Taiwan報導,衛福部初步評估認為,由於台灣對美直接藥品出口量相對較低,直接衝擊「有限」。但政府也說明,台灣與美國同樣依賴亞洲的活性藥物成分供應,供應鏈仍存在間接風險。

結論:挑戰中的轉型契機

川普提出的250%藥品關稅,一則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一則也反映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不可逆趨勢。對台灣而言,這項政策既是挑戰,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

台灣指標企業已展現高度戰略前瞻性,透過在美國投資設廠、完成最終製程等方式,不僅規避關稅風險,更將自身定位為美國供應鏈的關鍵夥伴。這種「美國製造」策略,正在重新定義台美經濟關係的格局。

然而,產業兩極化的風險也隨之而來。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能夠進行跨國布局,但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危機。政府的支持措施與產業整合,將是決定台灣生技產業能否整體升級的關鍵。無論最終關稅是否以極端形式實施,這場貿易變革已不可逆轉地推動台灣產業朝向更高附加價值、更具全球韌性的方向演進。

新興市場情報誌
EMERGING MARKETS MAGAZINE
©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版權所有
Mvp_plan@cdri.org.tw (02)7756-1767
10491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6號6樓